霜降是秋天的*后一個節氣,意味著冬天也不遠了。含有天氣漸冷、初霜出現的意思,“霜降鴻聲切,秋深客思迷”,霜降過后,樹葉經過秋霜的洗禮,逐漸變成紅黃色,正是賞楓的*佳時節。
這個時節氣溫驟降,養生保健除了“潤燥”之外,還要注重“防寒”。慢性關節炎、慢性胃病和容易長濕疹的人群需要特別當心。來看小貼士↓
小布手作芙蓉花?!扒Я謷咦饕环S,只有芙蓉獨自芳”,霜降時節,木芙蓉開花,因為不懼寒冷,還被稱為拒霜花。
節氣簡介
霜降,是指露水凝結成霜。霜降節氣,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,意味著秋天即將結束,冬天即將開始。秋將去,冬將至,你感受到了嗎?
此時,常有冷空氣侵襲,而使氣溫驟降,因此養生保健除了“潤燥”之外,還要注重“防寒”。
霜降三候:一候豺祭獸,豺狼的豺,俗名“豺狗”,豺狼將捕獲的大量獵物放在一起,像是在祭祀一樣。霜降日殺獸陳列,古人說是“祭秋金”,也是別秋的一種儀式;
二候草木黃落,木葉飄零,颯颯風干,冬天即將來臨;
三候蟄蟲咸俯,“咸”是皆,“俯”是低頭,是臥而不食,就是冬眠。
霜降古詩詞欣賞
靜夜思
唐 李白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
楓橋夜泊
唐 張繼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秋月
宋 程顥
清溪流過碧山頭,空水澄鮮一色秋。
隔斷紅塵三十里,白云紅葉兩悠悠。
長亭送別·正宮·端正好
元 王實甫
碧云天,黃花地,西風緊。北雁南飛。
曉來誰染霜林醉?總是離人淚。
預防關節疼痛
霜降節氣要謹防“風寒濕痹”,中醫學認為,風、寒、濕邪是導致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。
這個時節氣溫驟降,寒邪凝滯關節,使氣血運行不暢,血脈不通則痛。有關節炎的人群,以及老年人和女性尤其要注意下肢保暖,年輕女性不要穿船型鞋和薄絲襪,以防足部或膝關節受涼。
風濕性關節炎患者,可艾灸或按揉大椎、足三里、陰陵泉、阿是穴,祛風濕、通利關節止痛。
腰突癥患者需要注意腰部保暖,防止腰痛復發。若痹癥復發,可通過祛風濕中藥以及針灸治療止痹痛。
另外,慢性支氣管炎患者,此節氣易寒風寒發病,可按揉肺俞、脾俞、膻中、天突等穴位,補肺健脾益氣。
預防胃病和濕疹
霜降時節,寒邪易犯脾胃,導致胃氣郁滯,脾胃失調而發胃痛。有慢性胃炎人群尤其需要注意胃部、腹部保暖,且飲食避開寒涼、生冷食物,防止寒邪傷及脾胃。平時可通過艾灸、敷貼預防保健,預防胃病復發。
慢性胃炎患者,受涼或飲食生冷易發胃痛,可艾灸或按揉中脘、足三里、梁丘、內關等穴位,理氣和胃止痛。
深秋天氣干燥,還有燥邪當令,皮膚容易干燥脫屑,此時內衣、鞋襪等貼身衣物應盡量選擇棉質衣物。干燥性肌膚及慢性濕疹人群應適當使用潤膚霜保證皮膚的濕潤度,防止濕疹加重或復發。
日常生活注意點
霜降時節氣候漸冷,日照減少,秋風瑟瑟,風起葉落,時常引起人們心中的凄涼之感,出現情緒不穩、易于傷感的憂郁心情。
因此,保持良好的心態,因勢利導,宣泄積郁之情,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。
另外,適當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,有益于調暢情志。運動量可適當加大,年輕人可選擇登高、踢球、健美操等運動。老年人可選擇廣播體操、太極拳、太極劍等。
早晚氣溫偏低,*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。每次運動前,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,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,不宜過度勞累,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。
飲食養生:秋季要“平補”
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,在“四季五補”中秋季要以“平補”為原則,健脾養胃、調補肝腎。
“平補”是以食物的性味、歸經加以區別,不可太過溫熱,亦不可太過寒涼。
蔬果類可多吃些白薯、山藥、藕、大棗、芝麻、核桃、栗子等,栗子性味甘溫,具有養胃健脾補腎的功效。
中藥類的麥冬、百合、地黃、玉竹、杏仁、川貝、西洋參、太子參、白術等,也有滋陰潤肺補氣之功效。
推薦食譜
百合米仁粥
配方:百合10g,薏苡仁100g,大棗5枚,甜杏仁10g,白果10g,冰糖適量。
做法:大棗和白果洗凈,薏苡仁漂洗,浸泡以上諸料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燒開,煮沸后改用小火煨。再將百合、甜杏仁洗凈,一同放鍋里,小火慢煮至粥黏稠,加冰糖助味即可。
功效:滋陰潤燥。
清蒸人參雞
配料:人參15g,母雞1只,火腿10g,水發玉蘭片10g,水發香菇15g,精鹽、蔥、生姜、雞湯各適量。
做法:將雞退毛去內臟,放入開水鍋里燙一下,用涼水洗凈;將火腿、玉蘭片、香菇,蔥、生姜均切片;將人參用開水泡開,上籠蒸30鐘取出;將雞洗凈放在盆內,置入人參、火腿、玉蘭片、香菇、蔥、生姜、精鹽、料酒,添入雞湯 ( 淹沒過雞 )上籠,在大火上蒸至爛熟;將蒸熟的雞放在大碗內,將人參切碎,與火腿、玉蘭片、香菇擺在雞肉上,將蒸雞的湯倒在鍋里,燒開,撇去沫,澆在雞肉上即成。
功效:補益脾胃。
上海錫美電梯裝潢有限公司提醒您霜降時節,正值秋冬過渡之際,天氣更加寒冷。受此刺激,人體自主神經功能極易發生紊亂,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。因此,要特別注意日常起居中的保養,適當進行體育鍛煉;注意及時添衣防寒;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